为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高质量司法服务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东莞第一法院”)常态化开展“暖企护企”专项行动。10月25日,东莞第一法院集中开展涉企案件执行行动,充分运用善意文明、能动执行举措,助企解纷。
行动当天,东莞第一法院共出动警力93人次,执行案件113件,现场执结76件,执行到位金额1258万元,其中促成执行和解35件,和解金额872万元,对67件案件采取活查封、预处罚、执行宽限期、信用修复、守信激励等督促履行与助企纾困“双效并重”措施,以时间换空间,精准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
精准和解,助企重回赛道
“感谢法官的付出,帮助我们与市住房公积金中心达成和解,重塑信用,让公司能正常运转。”东莞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8月,一被执行上市公司被要求补缴近300名员工的住房公积金,企业也因案受挫,经营受阻。这一补缴公积金系列案落在了东莞第一法院松山湖法庭执行法官黄道东身上。该案一度陷入僵局,一边是迫切需要保障近300名员工的合法权益,一边是护航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考虑到该案涉民生、涉上市公司,黄道东决定深入现场调查,通过约谈和走访了解到,被执行人履行意愿较强,但因近期资金紧张,所以暂无法一次性支付补缴。
为帮企业渡过难关,松山湖法庭依托东莞“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通过东莞第一法院与政府搭建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调配合、协同处置”纠纷解决渠道,联动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双方进行多轮调解,就案件已控制的财产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阐释说理。经法院多次调解,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并签订分期履行和解协议,该公司的第一笔款项100万元已于行动期间径付申请执行人。
“企业失信要惩戒,企业守信要激励和修复。对于这类愿意积极弥补过错,主动履行法律义务的被执行人企业,法院应帮助其重塑信用。”黄道东说。鉴于该公司的诚信履行行为,在征得申请人同意的情况下,黄道东于10月25日为该公司解除限制消费和失信名单,帮企业重塑社会信用。
善意执行,为企业注入“强心针”
“感谢法院给予更多空间,让我们这些中小微企业能更好地经营。”原本僵持不下的货款纠纷,在法院的耐心调解下化解于无形。
深圳市某科技有限公司因与东莞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存在货款纠纷成为被执行人,东莞第一法院石碣法庭负责该案的执行人员陈丰经系统查询未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财产,便立即组织执行干警前往现场。通过实地走访,陈丰却发现现场有一批机器设备仍有条不紊地生产着。
经委托评估公司对上述机器设备进行评估后,发现机器设备的价值并不足以清偿债务,案件一度陷入困局。“若强制拍卖该批机器设备,企业会一下子断掉生产,订单被迫取消,也难以偿还货款。我们需寻求执行最优解,用‘活查封’方式才能让企业继续生产以回笼资金。”陈丰实地调查被执行企业后表示。
为此,陈丰秉持善意执行理念敲定了灵活共赢的执行方案。一方面,给予被执行人一定的宽限期,继续对机器设备进行“活查封”,使其能保持经营,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多轮耐心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向当事人深入剖析现阶段机器设备生产情况与执行的困局。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由被执行人逐步收回订单货款分期履行,保障了企业员工的就业,申请执行人的胜诉权益也得以全面保障,实现了多方共赢。
灵活运用执行和解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是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2022年至今,东莞第一法院促成涉民营企业执行案件和解1475宗,以“活查封”方式执行涉企案件3352宗,对3367名被执行人暂缓适用限消失信措施或发出信用修复证明,执行到位金额达43.66亿元。
文、图|记者王雷通讯员陈栩彤陈利雅